目录
文史研究
略论唐诗中的“竹”意象高宇璇;1-3+5
“云谣”别论高男男;4-5
刍议《古夫于亭杂录》的文学史料价值申一诺;6-7+10
由孙吴佛教谈《六度集经》成书形态高华;8-10
李銮宣谪戍乌鲁木齐考张雅倩;11-12
刘永济宋词批注类证石静咏诗;王焕林;13-15+20
论王昌龄对陶渊明的接受——以《文选》选陶诗文为重点范雪飞;16-20
《题襟馆倡和集》述略沈加莉;21-22+58
从霍米·巴巴的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谭恩美的《喜福会》赵雅婧;23-25
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《驯悍记》和《灿烂千阳》中女性形象同一性的探讨刘文罡;26-28+31
沈从文散文的“小说化”特征探析——以《从文自传》《湘行散记》为例梁林艳;29-31
由电车轨道和乌壳虫谈《封锁》的主题意蕴陶一权;32-33
论曹文轩成长小说审美空间的扩展——以其成长主题和美学追求为中心马星星;34-35
《献给艾米莉的玫瑰》象征手法解读罗莎;36-38
屠格涅夫《猎人笔记》的创作艺术探究董丽艳;39-40+44
钟晓阳中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周必正;41-44
亨伯特与贾宝玉女儿观之比较姜周群;雷庆锐;45-47
论绘本小说的图像景观与文学性——以《时光电影院》为例曹颜佳;48-49+124
李翊云对特雷弗的传承与叛逆——以短篇小说《金童玉女》与《三人行》为例秦声;50-51+54
《等待野蛮人》中的景观书写与身份构建李忠丽;52-54
洪灵菲和拜伦作品主题思想的亲缘关系研究黄永亮;55-58
认知诗学视域下《动物庄园》中的政治隐喻研究朱磊;59-61
《雾都孤儿》中的哥特式创作手法分析黄娟;62-63
人类世语境下的《白噪音》肖艳红;64-66+69
语言文字研究
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视角下“进攻/attack”词类标注对比研究张蓝月;王仁强;67-69
西方政治漫画的人际意义探析陈晓瑾;70-72+100
政治、社会与文化研究
奥巴马时期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研究王洁;73-76+79
孔子“君子不器”观要解——关于“君子不器”与“术业专攻”的驳论郭晓瑜;77-79
艺术视野
福建东山剪瓷雕技艺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谢抒恬;80-81
武强木版年画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探析王烁;邸小松;82-84+100
审美救赎:“破”与“立”——读本雅明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》孙明雪;85-87+103
高等教育研究
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赵野;谭洪波;88-90+118
高职院校信息公开体系构建初探李婷婷;91-92
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在线课程内容黏性研究张青妹;93-94+109
基于学生需求和学习规律的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冯喜珍;郭玉丹;柴彩霞;95-97
政治认同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探究王彬;98-100
大学外语教学与翻译理论研究
美国总统人名构词的社会认知机制研究——以特朗普为例田秘;101-103
格式塔理论视角下古典诗歌英译的意象再造——以唐诗英译为例潘美玲;104-106
功能对等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英译——以《射雕英雄传》为例王仁杰;107-109
RTS类游戏英译归化策略宏微观应用探析——以游戏Warfare Strike为例曹哲伟;110-111+114
交际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考察——以《大地》汉译本为例桑薇;112-114
法学研究
检察公益诉讼发展路径探究宁成林;115-118
心理学研究
农村寄宿制初中生羞耻感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崔瑶;张珊珊;胡佳丽;119-121
基础教育研究
现代性语境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李支其;122-124
发挥美术课堂优势 传承榕粹闽剧艺术——闽剧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整合的思考与实践叶莹;125-126
《兰州教育学院学报》征稿启事本刊编辑部;127